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硬盘的工作原理 机械硬盘工作原理是什么)
本文目录
- 硬盘的工作原理 机械硬盘工作原理是什么
-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 硬盘电机 这个驱动器是什么原理,用的什么元件怎么接
- 磁盘驱动器 和 端口 什么关系
- 硬盘驱动器的接口标准是什么
- 硬盘驱动器有哪几部分组成
- Isa是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吗
- 不是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怎么办
- 哪类接头用于将内部硬盘驱动器连接到主板
- 以下哪个不是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
硬盘的工作原理 机械硬盘工作原理是什么
1、当硬盘驱动器加电后,利用控制电路进行初始化工作,初始化完成后主轴电机将启动并高速旋转,装在磁头的小车机构移动,将浮动磁头置于盘片表面的0道,处于等待指令的启动状态。当接口电路收到微机系统传来的指令信号时,使该指令信号通过前置放大控制电路,驱动音圈点击发出磁信号,根据感应阻止变化的磁头对盘片数据进行正确定位并将接收后的数据信息解码,然后通过放大控制电路传输到接口电路,反馈给主机系统以完成指令操作。当硬盘断电停止工作时,在反力矩弹簧的作用下,浮动磁头驻留到盘面中心。 2、硬盘的数据都保存在盘片上,盘片上布满了磁性物质。我们都知道磁性有南、北两级,正好可以表示二进制的0和1,二计算机数据的存储和运算都是以二进制的形式进行的。写入数据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磁头对硬盘盘片表面上磁性物质的磁极进行改变的过程;读取数据则是通过磁头去感应磁阻的变化过程。这里磁头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也是硬盘里最昂贵的部件。 3、早期的磁头是多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但是硬盘数据的读和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因此这种二合一磁头在设计上必须兼顾读和写两种特性,从而造成设计上的局限。而MR磁头(磁阻磁头)采用分离式的磁头结构,写入磁头仍采用传统的感应磁头(MR不能进行写作),而读取磁头则采用新型的MR磁头或GMR磁头,因此写操作由感应磁头完成,读操作有MR磁头(货GMR磁头)完成。这样,在设计时就可以针对两者的不同特性分别进行优化,已取得更好的读写性能。另外MR磁头是通过阻值的变化来感应信号的,因而对信号的变化相当敏感,读取数据的准确率很高。而且由于读取信号幅度与磁道宽度无关,所以磁道可以做得很窄,从而提高盘片的容量。 4、硬盘的有效数据都存在盘片上,磁头用于读取和写入数据。主轴电机带动盘片旋转,磁头通过音圈点击的驱动,以音圈电机为轴心,沿盘片直径方向做内外圆弧运动,这样通过盘片的旋转和磁头的内外移动,磁头就可以读写到盘片上的每个位置。磁头上有一个磁头芯片,用于磁头的逻辑分配和电磁信号的放大。前置的信号处理器处理磁头芯片传过来的信号,数字信号处理器进一步处理前置信号处理器传过来的信号,然后传递给接口。接口芯片对数据在作进一步处理,然后传递给计算机,没能及时处理的数据暂存在高速缓存中。处理器统一管理下协调工作。微处理器是整个硬盘电路的控制中枢,现在大多数硬盘的微处理器、接口、数字信号处理器都已经集成到了一个芯片中。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
硬盘内部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详解 一般硬盘正面贴有产品标签,主要包括厂家信息和产品信息,如商标、型号、序列号、生产日期、容量、参数和主从设置方法等。这些信息是正确使用硬盘的 基本依据,下面将逐步介绍它们的含义。硬盘主要由盘体、控制电路板和接口部件等组成,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是指盘体的内部结构;控制电路板上主要有 硬盘BIOS、硬盘缓存(即CACHE)和主控制芯片等单元,如图1-2所示;硬盘接口包括电源插座、数据接口和主、从跳线, 电源插座连接电源,为硬盘工作提供电力保证。数据接口是硬盘与主板、内存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通道,使用一根40针40线(早期)或40针80线(当 前)的IDE接口电缆进行连接。新增加的40线是信号屏蔽线,用于屏蔽高速高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串扰。中间的主、从盘跳线插座,用以设置主、从硬盘,即设 置硬盘驱动器的访问顺序。其设置方法一般标注在盘体外的标签上,也有一些标注在接口处,早期的硬盘还可能印在电路板上。此外,在硬盘表面有一个透气孔,它的作用是使硬盘内部气压与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由于盘体是密封的,所以,这个透气孔不直接和内部相 通,而是经由一个高效过滤器和盘体相通,用以保证盘体内部的洁净无尘,使用中注意不要将它盖住。1.2 硬盘的内部结构硬盘的内部结构通常专指盘体的内部结构。盘体是一个密封的腔体,里面密封着磁头、盘片(磁片、碟片)等部件, 硬盘内部结构硬盘的盘片是硬质磁性合金盘片,片厚一般在0.5mm左右,直径主要有1.8in(1in=25.4mm)、2.5in、3.5in和5.25in 4种,其中2.5in和3.5in盘片应用最广。盘片的转速与盘片大小有关,考虑到惯性及盘片的稳定性,盘片越大转速越低。一般来讲,2.5in硬盘的转 速在5 400 r/min~7 200 r/ min之间;3.5in硬盘的转速在4 500 r/min~5 400 r/min之间;而5.25in硬盘转速则在3 600 r/min~4 500 r/min之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2.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5 000 r/min,3.5in硬盘的转速最高已达12 000 r/min。有的硬盘只装一张盘片,有的硬盘则有多张盘片。这些盘片安装在主轴电机的转轴上,在主轴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每张盘片的容量称为单碟容量,而硬盘 的容量就是所有盘片容量的总和。早期硬盘由于单碟容量低,所以,盘片较多,有的甚至多达10余片,现代硬盘的盘片一般只有少数几片。一块硬盘内的所有盘片 都是完全一样的,不然控制部分就太复杂了。一个牌子的一个系列一般都用同一种盘片,使用不同数量的盘片,就出现了一个系列不同容量的硬盘产品。硬盘驱动器采用高精度、轻型磁头驱动/定位系统。这种系统能使磁头在盘面上快速移动,可在极短的时间内精确地定位在由计算机指令指定的磁道上。目 前,磁道密度已高达5 400Tpi(每英寸磁道数)或更高;人们还在研究各种新方法,如在盘上挤压(或刻蚀)图形、凹槽和斑点等作为定位和跟踪标记,以提高到和光盘相等的道密 度,从而在保持磁盘机高速度、高位密度和高可靠性的优势下,大幅度提高存储容量。硬盘驱动器内的电机都是无刷电机,在高速轴承支持下机械磨损很小,可以长时间连续工作。高速旋转的盘体产生明显的陀螺效应,所以,在硬盘工作时不宜 搬动,否则,将增加轴承的工作负荷。为了高速存储和读取信息,硬盘驱动器的磁头质量小,惯性也小,所以,硬盘驱动器的寻道速度明显快于软驱和光驱。硬盘驱动器磁头与磁头臂及伺服定位系统是一个整体。伺服定位系统由磁头臂后的线圈和固定在底板上的电磁控制系统组成。由于定位系统限制,磁头臂只能 在盘片的内外磁道之间移动。因此,不管开机还是关机,磁头总在盘片上;所不同的是,关机时磁头停留在盘片启停区,开机时磁头“飞行”在磁盘片上方。 硬盘上的数据是如何组织与管理的呢?硬盘首先在逻辑上被划分为磁道、柱面以及扇区,其结构 每个盘片的每个面都有一个读写磁头,磁头靠近主轴接触的表面,即线速度最小的地方, 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它不存放任何数据,称为启停区或着陆区(Landing Zone),启停区外就是数据区。在最外圈,离主轴最远的地方是“0”磁道,硬盘数据的存放就是从最外圈开始的。那么,磁头是如何找到“0”磁道的位置的 呢?有一个“0”磁道检测器,由它来完成硬盘的初始定位。“0”磁道是如此的重要,以致很多硬盘仅仅因为“0”磁道损坏就报废,这 是非常可惜的。这种故障的修复技术在后面的章节中有详细的介绍。 早期的硬盘在每次关机之前需要运行一个被称为Parking的程序,其作用是让磁头回到启停区。现代硬盘在设计上已摒弃了这个虽不复杂却很让人不愉 快的小**。硬盘不工作时,磁头停留在启停区,当需要从硬盘读写数据时,磁盘开始旋转。旋转速度达到额定的高速时,磁头就会因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而抬起, 这时磁头才向盘片存放数据的区域移动。盘片旋转产生的气流相当强,足以使磁头托起,并与盘面保持一个微小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小,磁头读写数据的灵敏度就越 高,当然对硬盘各部件的要求也越高。早期设计的磁盘驱动器使磁头保持在盘面上方几微米处飞行。稍后一些设计使磁头在盘面上的飞行高度降到约 0.1μm~0.5μm,现在的水平已经达到0.005μm~0.01μm,这只是人类头发直径的千分之一。气流既能使磁头脱离开盘面,又能使它保持在离 盘面足够近的地方,非常紧密地跟随着磁盘表面呈起伏运动,使磁头飞行处于严格受控状态。磁头必须飞行在盘面上方,而不是接触盘面,这种位置可避免擦伤磁性 涂层,而更重要的是不让磁性涂层损伤磁头。但是,磁头也不能离盘面太远,否则,就不能使盘面达到足够强的磁化,难以读出盘上的磁化翻转(磁极转换形式,是 磁盘上实际记录数据的方式)。硬盘驱动器磁头的飞行悬浮高度低、速度快,一旦有小的尘埃进入硬盘密封腔内,或者一旦磁头与盘体发生碰撞,就可能造成数据丢失,形成坏块,甚至造成 磁头和盘体的损坏。所以,硬盘系统的密封一定要可靠,在非专业条件下绝对不能开启硬盘密封腔,否则,灰尘进入后会加速硬盘的损坏。另外,硬盘驱动器磁头的 寻道伺服电机多采用音圈式旋转或直线运动步进电机,在伺服跟踪的调节下精确地跟踪盘片的磁道,所以,硬盘工作时不要有冲击碰撞,搬动时要小心轻放。这种硬盘就是采用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制造的硬盘,所以也被称为温盘。其结构特点如下。①磁头、盘片及运动机构密封在盘体内。②磁头在启动、停止时与盘片接触,在工作时因盘片高速旋转,带动磁头“悬浮”在盘片上面呈飞行状态(空气动力学原理),“悬浮”的高度约为 0.1μm~0.3μm,这个高度非常小,图1-8标出了这个高度与头发、烟尘和手指印的大小比较关系,从这里可以直观地“看”出这个高度有多“高”。 ③磁头工作时与盘片不直接接触,所以,磁头的加载较小,磁头可以做得很精致,检测磁道的能力很强,可大大提高位密度。④磁盘表面非常平整光滑,可以做镜面使用。下面对“盘面”、“磁道”、“柱面”和“扇区”的含义逐一进行介绍。1. 盘面号硬盘的盘片一般用铝合金材料做基片,高速硬盘也可能用玻璃做基片。玻璃基片更容易达到所需的平面度和光洁度,且有很高的硬度。磁头传动装置是使磁头 部件作径向移动的部件,通常有两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一种是齿条传动的步进电机传动装置;另一种是音圈电机传动装置。前者是固定推算的传动***,而后者则 采用伺服反馈返回到正确的位置上。磁头传动装置以很小的等距离使磁头部件做径向移动,用以变换磁道。硬盘的每一个盘片都有两个盘面(Side),即上、下盘面,一般每个盘面都会利用,都可以存储数据,成为有效盘片,也有极个别的硬盘盘面数为单数。 每一个这样的有效盘面都有一个盘面号,按顺序从上至下从“0”开始依次编号。在硬盘系统中,盘面号又叫磁头号,因为每一个有效盘面都有一个对应的读写磁 头。硬盘的盘片组在2~14片不等,通常有2~3个盘片,故盘面号(磁头号)为0~3或0~5。2. 磁道磁盘在格式化时被划分成许多同心圆,这些同心圆轨迹叫做磁道(Track)。磁道从外向内从0开始顺序编号。硬盘的每一个盘面有300~1 024个磁道,新式大容量硬盘每面的磁道数更多。信息以脉冲串的形式记录在这些轨迹中,这些同心圆不是连续记录数据,而是被划分成一段段的圆弧,这些圆弧 的角速度一样。由于径向长度不一样,所以,线速度也不一样,外圈的线速度较内圈的线速度大,即同样的转速下,外圈在同样时间段里,划过的圆弧长度要比内圈 划过的圆弧长度大。每段圆弧叫做一个扇区,扇区从“1”开始编号,每个扇区中的数据作为一个单元同时读出或写入。一个标准的3.5in硬盘盘面通常有几百 到几千条磁道。磁道是“看”不见的,只是盘面上以特殊形式磁化了的一些磁化区,在磁盘格式化时就已规划完毕。 3. 柱面所有盘面上的同一磁道构成一个圆柱,通常称做柱面(Cylinder),每个圆柱上的磁头由上而下从“0”开始编号。数据的读/写按柱面进行,即磁 头读/写数据时首先在同一柱面内从“0”磁头开始进行操作,依次向下在同一柱面的不同盘面即磁头上进行操作,只在同一柱面所有的磁头全部读/写完毕后磁头 才转移到下一柱面,因为选取磁头只需通过电子切换即可,而选取柱面则必须通过机械切换。电子切换相当快,比在机械上磁头向邻近磁道移动快得多,所以,数据 的读/写按柱面进行,而不按盘面进行。也就是说,一个磁道写满数据后,就在同一柱面的下一个盘面来写,一个柱面写满后,才移到下一个扇区开始写数据。读数 据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这样就提高了硬盘的读/写效率。一块硬盘驱动器的圆柱数(或每个盘面的磁道数)既取决于每条磁道的宽窄(同样,也与磁头的大小有关),也取决于定位机构所决定的磁道间步距的大小。 更深层的内容请参考其他书籍,限于篇幅,这里不再深入介绍。4. 扇区操作系统以扇区(Sector)形式将信息存储在硬盘上,每个扇区包括512个字节的数据和一些其他信息。一个扇区有两个主要部分:存储数据地点的 标识符和存储数据的数据段,如图1-9所示。 硬盘扇区的构成标识符就是扇区头标,包括组成扇区三维地址的三个数字:扇区所在的磁头(或盘面)、磁道(或柱面号)以及扇区在磁道上的位置即扇区号。头标中还包括 一个字段,其中有显示扇区是否能可靠存储数据,或者是否已发现某个故障因而不宜使用的标记。有些硬盘***在扇区头标中还记录有指示字,可在原扇区出错时 指引磁盘转到替换扇区或磁道。最后,扇区头标以循环冗余校验(CRC)值作为结束,以供***检验扇区头标的读出情况,确保准确无误。扇区的第二个主要部分是存储数据的数据段,可分为数据和保护数据的纠错码(ECC)。在初始准备期间,计算机用512个虚拟信息字节(实际数据的存 放地)和与这些虚拟信息字节相应的ECC数字填入这个部分。扇区头标包含一个可识别磁道上该扇区的扇区号。有趣的是,这些扇区号物理上并不连续编号,它们不必用任何特定的顺序指定。扇区头标的设计允许扇区号 可以从1到某个最大值,某些情况下可达255。磁盘***并不关心上述范围中什么编号安排在哪一个扇区头标中。在很特殊的情况下,扇区还可以共用相同的编 号。磁盘***甚至根本就不管数据区有多大,只管读出它所找到的数据,或者写入要求它写的数据。给扇区编号的最简单方法是l,2,3,4,5,6等顺序编号。如果扇区按顺序绕着磁道依次编号,那么,***在处理一个扇区的数据期间,磁盘旋转太 远,超过扇区间的间隔(这个间隔很小),***要读出或写入的下一扇区已经通过磁头,也许是相当大的一段距离。在这种情况下,磁盘***就只能等待磁盘再 次旋转几乎一周,才能使得需要的扇区到达磁头下面。显然,要解决这个问题,靠加大扇区间的间隔是不现实的,那会浪费许多磁盘空间。许多年前,IBM的一位杰出工程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即对扇区不 使用顺序编号,而是使用一个交叉因子(interleave)进行编号。交叉因子用比值的方法来表示,如3﹕1表示磁道上的第1个扇区为1号扇区,跳过两 个扇区即第4个扇区为2号扇区,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直到给每个物理扇区编上逻辑号为止。例如,每磁道有17个扇区的磁盘按2﹕1的交叉因子编号就 是:l,10,2,11,3,12,4,13,5,14,6,15,7,16,8,17,9,而按3﹕1的交叉因子编号就 是:l,7,13,2,8,14,3,9,15,4,10,16,5,11,17,6,12。当设置1﹕l的交叉因子时,如果硬盘***处理信息足够快, 那么,读出磁道上的全部扇区只需要旋转一周;但如果硬盘***的后处理动作没有这么快,磁盘所转的圈数就等于一个磁道上的扇区数,才能读出每个磁道上的全 部数据。将交叉因子设定为2﹕1时,磁头要读出磁道上的全部数据,磁盘只需转两周。如果2﹕1的交叉因子仍不够慢,磁盘旋转的周数约为磁道的扇区数,这 时,可将交叉因子调整为3﹕1,典型的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改进型调频制编码)硬盘,每磁道有17个扇区,画出了用三种不同的扇区交叉因子编号的情况。最外圈的磁道(0号柱面)上的扇区用简 单的顺序连续编号,相当于扇区交叉因子是1﹕1。1号磁道(柱面)的扇区按2﹕1的交叉因子编号,而2号磁道按3﹕1的扇区交叉因子编号。早期的硬盘管理工作中,设置交叉因子需要用户自己完成。用BIOS中的低级格式化程序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时,就需要指定交叉因子,有时还需要设置 几种不同的值来比较其性能,而后确定一个比较好的值,以期硬盘的性能较好。现在的硬盘BIOS已经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般低级格式化程序不再提供这 一选项设置。系统将文件存储到磁盘上时,按柱面、磁头、扇区的方式进行,即最先是第1磁道的第一磁头下(也就是第1盘面的第一磁道)的所有扇区,然后,是同一柱 面的下一磁头,……,一个柱面存储满后就推进到下一个柱面,直到把文件内容全部写入磁盘。系统也以相同的顺序读出数据。读出数据时通过告诉磁盘***要读 出扇区所在的柱面号、磁头号和扇区号(物理地址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磁盘***则直接使磁头部件步进到相应的柱面,选通相应的磁头,等待要求的扇区移动 到磁头下。在扇区到来时,磁盘***读出每个扇区的头标,把这些头标中的地址信息与期待检出的磁头和柱面号做比较(即寻道),然后,寻找要求的扇区号。待 磁盘***找到该扇区头标时,根据其任务是写扇区还是读扇区,来决定是转换写电路,还是读出数据和尾部记录。找到扇区后,磁盘***必须在继续寻找下一个 扇区之前对该扇区的信息进行后处理。如果是读数据,***计算此数据的ECC码,然后,把ECC码与已记录的ECC码相比较。如果是写数据,***计算出 此数据的ECC码,与数据一起存储。在***对此扇区中的数据进行必要处理期间,磁盘继续旋转。由于对信息的后处理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磁 盘已转了相当的角度。交叉因子的确定是一个系统级的问题。一个特定硬盘驱动器的交叉因子取决于:磁盘***的速度、主板的时钟速度、与***相连的输出总线的操作速度 等。如果磁盘的交叉因子值太高,就需多花一些时间等待数据在磁盘上存入和读出。如果交叉因子值太低,就会大大降低磁盘性能。前面已经述及,系统在磁盘上写入信息时,写满一个磁道后转到同一柱面的下一个磁头,当柱面写满时,再转向下一柱面。从同一柱面的一个磁道到另一个磁 道,从一个柱面转到下一个柱面,每一个转换都需要时间,在此期间磁盘始终保持旋转,这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假定系统刚刚结束对一个磁道前一个扇区的写入,并 且已经设置了最佳交叉因子比值,现在准备在下一磁道的第一扇区写入,这时,必须等到磁头转换好,让磁头部件重新准备定位在下一道上。如果这种操作占用的时 间超过了一点,尽管是交叉存取,磁头仍会延迟到达。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以原先磁道所在位置为基准,把新的磁道上全部扇区号移动约一个或几个扇区位置,这 就是磁头扭斜。磁头扭斜可以理解为柱面与柱面之间的交叉因子,已由生产厂设置好,用户一般不用去改变它。磁头扭斜的更改比较困难,但是,它们只在文件很 长、超过磁道结尾进行读出和写入时才发挥作用,所以,扭斜设置不正确所带来的时间损失比采用不正确的扇区交叉因子值带来的损失要小得多。交叉因子和磁头扭 斜可用专用工具软件来测试和更改。更具体的内容这里就不再详述,毕竟现在很多用户都没有见过这些参数。扇区号存储在扇区头标中,扇区交叉因子和磁头扭斜的信息也存放在这里。最初,硬盘低级格式化程序只是行使有关磁盘***的专门职能来完成设置任务。 由于这个过程可能破坏低级格式化的磁道上的全部数据,也极少采用。扇区交叉因子由写入到扇区头标中的数字设定,所以,每个磁道可以有自己的交叉因子。在大多数驱动器中,所有磁道都有相同的交叉因子。但有时因为操作 上的原因,也可能导致各磁道有不同的扇区交叉因子。如在交叉因子重置程序工作时,由于断电或人为中断,就会造成一些磁道的交叉因子发生了改变,而另一些磁 道的交叉因子没有改变。这种不一致性对计算机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只是有最佳交叉因子的磁道要比其他磁道的工作速度更快。
硬盘电机 这个驱动器是什么原理,用的什么元件怎么接
驱动器原理是一块集成电路,用来接受指令并驱动、控制电机旋转,要与外部设备连接。 CPU与外设之间为了相匹配,接口电路必需提供电平转换和驱动功能,这个驱动的含义与电机驱动器类似,也是一种集成电路,只不过驱动的不是机械部件而已。
磁盘驱动器 和 端口 什么关系
磁盘驱动器是个设备和电脑连接,连接的接口电路就是端口,磁盘驱动器有1个端口而电脑有数个端口可以接数个设备,端口都有接口规范和标准,不符合的不能被电脑系统识别,所以有时候接口损坏了的 U盘接上电脑显示不能识别的USB设备
硬盘驱动器的接口标准是什么
现在有串行的硬盘SATA接口,是一样的道理,它之所以可以150MB/s的速度传输,得益于其串行的方式,并行的几路信号在比较高的频率下不能很好的解决他们之间的干扰,所以现在ATA 13MBb/s的并行硬盘已走到极限,取而代之的是STAT。另80 channel 的ATA100的并口硬盘数据线,其中有40根是地线,是用来防止并行信号之间的干扰的。串口和并口是连接外设的端口。这两种端口的外形、传输速度和可以连接的设备都有所不同。 串口传输是一位接一位的,象串起的珠子一样 并口是可以并发数据的可以同时传输多位。STAT那个速度标称的bit/s,实际就是150M/300M的速度 现在最快的单块硬盘的速度也不足100MB/s 常见的都在40-60MB/s的速度。
硬盘驱动器有哪几部分组成
从大的方面说,硬盘由盘体与电路部分组成。硬盘的电路板一般是六层板,电路板上分布着接口芯片、缓存、数字信号处理器、前置信号处理器、电机驱动芯片、BIOS及电子元器件等。盘体里面是一个无尘空间,下面是铝制的基座,基座上安装着主轴电机、盘片、磁头电机、磁头芯片、磁头、定位夹具等,磁头、磁头芯片、音圈电机一般安装在一起构成磁头组件。
Isa是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吗
不是硬盘驱动器接口电路。A.IDEB.B.EIDEC.C.EIDED.D.USB点击查看答案第3题主机和硬盘之间的接口电路
不是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怎么办
答案是D。IDE、EIDE、SCSI都是硬盘的接口。USB是通用串行总线接口。
硬盘驱动器(Hard-Disk Drive)简称硬盘,是一种主要的电脑存储媒介,由一个或者多个铝制或者玻璃制的碟片组成。这些碟片外覆盖有铁磁性材料。绝大多数硬盘都是固定硬盘,被永久性地密封固定在硬盘驱动器中。现在可移动硬盘越来越普及,种类也越来越多。
硬盘驱动器(hard disk drive,HDD)指的是个人计算机中控制硬盘寻址以及存取数据的装置。通过硬盘驱动器,计算机才能存储数据。尽管硬盘驱动器和硬盘(hard disk)是两个概念,但是由于两者通常被封装在一起,所以无论是硬盘还是硬盘驱动器通常都是指二者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设备。
机械硬盘主要由磁头和磁盘组成,磁头是机械硬盘读写数据的关键部分。当机械硬盘工作时,磁头会在磁盘旋转时写入磁道数据或者读取已有的数据。
哪类接头用于将内部硬盘驱动器连接到主板
SATA接口和IDE接口主要用于将内部硬盘驱动器连接到主板。
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SATA接口的数据传输可靠性较好,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IDE接口硬盘一般就是我们俗称的并行规格的PATA硬盘,目前大多数台式存储系统采用的都是称为Ultra-ATA的并行总线接口硬盘产品,由于运用领域十分广泛时间又较长,所以成熟的技术带来的是大规模集成制造的低成本和飞速发展的大容量。
扩展资料:
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SAS和光纤通道五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用于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SATA主要应用于家用市场,有SATA、SATAⅡ、SATAⅢ,是现在的主流。
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以下哪个不是硬盘驱动器的接口电路
AGP
常用的AGP接口为AGP4X、AGP PRO、AGP通用及AGP8X接口。需要说明的是由于AGP3.0显卡的额定电压为0.8—1.5V,因此不能把AGP8X的显卡插接到AGP1.0规格的插槽中。这就是说AGP8X规格与旧有的AGP1X/2X模式不兼容。而对于AGP4X系统,AGP8X显卡仍旧在其上工作,但仅会以AGP4X模式工作,无法发挥AGP8X的优势。
扩展资料:
不同AGP接口的模式传输方式不同。1X模式的AGP,工作频率达到了PCI总线的两倍—66MHz,传输带宽理论上可达到266MB/s。AGP 2X工作频率同样为66MHz,但是它使用了正负沿(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触发的工作方式。
在这种触发方式中在一个时钟周期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各传送一次数据,从而使得一个工作周期先后被触发两次,使传输带宽达到了加倍的目的,而这种触发信号的工作频率为133MHz,这样AGP 2X的传输带宽就达到了266MB/s×2(触发次数)=533MB/s的高度。
本文相关文章:

联想e420系统从机械硬盘转移到固态硬盘(如何把机械硬盘的系统克隆到固态硬盘)
2024年10月25日 05:51

东芝p3003t(机械硬盘东芝p300 1t 2t 3t哪个更耐用)
2024年9月15日 18:50

k660di7d1(请问,对于神舟k660d i7d1是可以在保留原装1T机械硬盘的基础上加装msata 的ssd吗)
2024年7月23日 04:25

加装机械硬盘检测不到(新买的电脑只有固态硬盘,添加个机械硬盘,线都连上了,开机怎么没有显示)
2024年7月18日 20:10

笔记本机械硬盘是什么意思(笔记本上的机械硬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2024年7月17日 02:45

笔记本电脑固态硬盘好还是机械硬盘好(是固态硬盘好还是机械硬盘好)
2024年3月27日 01:20
更多文章:

联想天逸310如何拆后盖(联想v310-15isk怎么拆机详细图解!)
2023年6月8日 09:00

恒生指数实时行情(在哪里可以看到关于美国股票指数和香港恒生指数的实时行情)
2023年3月26日 09:40

htc desire eye(htc desire eye是双卡双待双通么)
2024年6月20日 10:30

thinkpad可以打游戏吗(thinkpadt14可以玩侍魂晓吗)
2023年10月15日 05:50

卡萨帝双塔空调售后怎么样求解惑?懂的帮解答下卡萨帝空调售后好吗有没有人知道
2022年12月26日 05:20

昂达v919corem论坛(昂达V919 core m ,win10 单系统 , wifi 不能用)
2022年12月21日 19:20

什么牌子投影仪性价比高(家用投影仪哪个牌子好现在市面上那几款投影机型最受欢迎)
2024年5月13日 13:10

笔记本电脑怎么利用手机上网啊?联想笔记本电脑旁的闪联标志是什么意思
2024年10月17日 05:40

4750g核显超频(4750G如何看是否开启睿频,怎么查看睿频后的频率)
2024年4月12日 13:50

超大屏幕显示屏(大屏幕的4K电竞显示器,华硕哪款性能比较好啊)
2023年8月11日 08:20

iqoo 855版手机(iQOO Neo 855版在千元手机市场的竞争力强不强)
2023年10月1日 15:20